AI 把脉、藏腑可视,中医代入人工智能远程守护人们健康

来源:北青网    作者:杨永安 崔向全

2025-07-23 17:12:45

近日,中国文化书院一些文化学者在进行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调研时发现,一款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黄帝内经》构建的AI算法对人体脉息数据连续运算,从而显现中医五行藏象的智能工具“大象蚌壳AI藏象可视化系统”在北京悄然上线。这个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医五行藏象可视化系统能监测人体藏腑状态、预警身体机能,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对健康风险做出提早预警;目前,该系统用户已近万,且运行良好。

该设备可一天十二时辰、一年二十四节气全天候间断地监测人的心肝脾肺肾等中医五藏运行数据,并以“五线谱”的形式在用户手机上显现,智能系统根据藏象曲线波动变化情况,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从中观察人的藏腑平衡或失衡的状态,评估正常或异常,进行远程遥控“把脉”。有一名老人,身体一直很棒,退休后坚持锻炼、种菜劳动,忽有一天,后台发现他上传的藏象有大幅异常波动,便向他发出通知,提醒他及时去看医生,但他不以为然,认为没什么不舒服,不料几天后出现了脑梗。另一用户也遇到同类问题,后台通知了他,他满不在乎,在紧急情况下,后台联系了当地医院,经强制送医检查,确己危及到了生命,幸得救治。

据悉,这款名为“吉象守护健康监测器”的智能设备,只是研究团队历时17年研发的“吉象AI藏象可视化系统”的组件之一。全套组件包括智能腕表、手机小程序和强大AI算法及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智能腕表实时采集用户健康数据,每10分钟上传一次,全年累计监测可达52,560余次,后台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做出个性化的健康状况实时评估和趋势预测。该系统不仅能动态追踪藏腑功能状态,还可预警心衰、脑梗、运动性猝死、肠胃出血、癫痫等突发风险。截至目前,已成功挽救约百名用户的生命。

原国家工信部科技司司长毕开春对此评价道:“你们做的事对国家、民族和中医具有功德。”熊澄宇院士指出“你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张瑾教授认为吉象AI藏象可视化系统 “理论逻辑越来越清晰,实际应用案例也越来越有说服力,目前还没有以此理论建构的同类产品,加快研发推广,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我真的非常高兴看到有真正中医理论支撑的,真正有应用价值的产品,(吉象守护)目前在我心目中还是唯一。”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创院元老、医疗健康项目中心原主任李嘉陵教授也表示,“你们这个事情(吉象守护)做的好,理论和逻辑都站得住,现在实用案例也已经很多了,你们这个系统应该叫五行藏象动态监测系统,中医看得懂,西医也看得懂,有了你们(吉象守护)这个工具,中西医可以互鉴可以对话,中药可以走向世界了……人民群众戴上你们的吉象守护表,一辈子可以少吃很多不该吃的药,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我担任过国家很多部委科技项目评委,你们(吉象守护)这个项目太好了,我给你们打对勾!你们要坚定做下去,大有前途!”

"我们不是简单地将中国传统医学数字化,而是通过深入探究汉字、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易经》,追寻《黄帝内经》与中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做出中医的元理论与元模型,构建一个全新的健康评估体系”,“大象蚌壳”研发团队CEO苑天舒介绍说,研发团队的理论架构来源于《黄帝内经》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科技与人工智能,找到了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数理解读和科学表达形式,创造性地将"天人合一"的传统医学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学模型,即体现全生命周期健康变化、脏腑平衡的数理归因分析及运算模型,从而构建出一套基于大数据和中医理念的健康风险排查预警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近300个"吉象守护健康监测站",部署监测终端6000余台,为赋能基层中医诊所智能化,打下了有利基础,前景看好。 一名参加“大象蚌壳”调研的中国文化书院大众传播专委会学者介绍说,从目前国内相关领域来看,“大象蚌壳 AI 藏象可视化系统”堪称是一项具有独创性和颠覆性的技术,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医理论,创新健康保障服务,特别为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落实“早预防、早干预”的理念,提供了实践范本。

编辑: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