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丨田间变“课堂” 安徽种粮大户现场开课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25-09-25 17:03:02

新华网合肥9月24日电(李东标)秋风送爽,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成片的玉米、大豆等庄稼待收。

  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优质高产多打粮,就找劳模徐淙祥!”

  为了让更多农户实现高产,“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徐淙祥把田间变成了“课堂”,传授自己的种田经验。

  2025年5月28日,徐淙祥(左)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和种粮大户交流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传授经验有“妙招”

  技术和经验落地,关键在人。在实际耕种阶段,徐淙祥亲自去田间指导,有时电话联系,有时开展现场教学培训。他指导农户精确到每一个细节:株距行距、药量水量、刮风打药该用几号喷头。

  2025年7月20日,徐淙祥在家中翻看他编写的小麦种植顺口溜。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小麦高产有技术,农业机械要凑手。改用精量直播耧,轮压保墒宽播幅。”在种植方法推广时,为便于理解和熟知,徐淙祥将要领编成谚语,整理成册,免费发放给农户。

  “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还要给农户们发放‘技术明白纸’。”徐淙祥的孙子,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徐旭东说。在现场可以看到,“技术明白纸”内含秋种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关键技术等多项措施,从选种到施肥都有精确的数据和配比。

  今年,徐淙祥参与建设的淙祥农事服务中心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投用,省市农科院专家、种业企业技术员轮番在田间授课;线下轮训种粮大户、农机手,线上视频交流,为农户送来“及时雨”。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坐在家里按开关”

  为激励引导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三农”,徐淙祥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徐旭东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给爷爷当起了“新农人”助手。“老把式”有的是经验,“新农人”擅长的是新科技。

  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自走式喷灌机等新设备都是由“新农人”徐旭东操作,而老徐则提供种粮经验。

  2025年5月28日,徐淙祥在阜阳市太和县淙祥农事服务中心察看收获的小麦。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徐淙祥说:“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坐在家里按开关。以前收成全看天。现在,旱能浇、涝能排,就是一推电闸的事儿,连水管子都不用拉。300多米长的电动圆形灌溉机,转一圈能给500多亩土地浇水,不仅浇得匀,跟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还能省两成的水,又方便又划算。”

  徐旭东说,通过田里的“四情”监测智慧平台,坐在家里实时了解自家秋作物的病情、虫情、苗情、墒情。

  2025年4月20日,在太和县千亩小麦示范田,徐淙祥和农机手夜间开展无人机飞防一喷三防作业。(受访者供图)

  配套有保障 新粮“不落地”

  2025年6月10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淙祥农事服务中心。(受访者供图)

  粮食收获最怕连阴雨天气。在淙祥农事服务中心,“种、管、收、烘、储”全链条被装进“一座院子”,一站式破解周边小农户“缺技术、缺装备、缺服务”的难题。

  今年秋粮生产季,淙祥农事服务中心将投入使用粮食烘干系统和仓储区等多项配套设施。新建电力专线500余米,新安装4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专门用于粮食烘干,让新粮“不落地”直接入仓,帮助农户把霉变风险挡在仓外。

  推开农机农资库,60余台(套)农机具列队待命:旋耕机、打捆机、大型收割机……“共享农机+订单作业”模式24小时在线,随时可服务周边2万亩粮田。

  徐旭东拍了拍身边的无人植保机,笑着说:“如今‘种、管、收、烘、储’都装上了科技的‘芯片’,人省力、地提效、钱增收,种地成了有奔头的体面活儿。”(参与报道:孙磊)

编辑: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