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来源:中国民商网-文化 作者:方哲
今年以来,关于“表演式加班”话题讨论很热烈。
有家知名企业董事长提出:“要不要PPT,要不要加班或者开会,这实际上是个符号,95%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的加班。”
更早一些,这家企业内部印发了《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要求全员简化工作方式。明确“任何不以用户为中心、不以业务为中心、不以一线为中心,不产生价值、不增加收入的工作都属于表演式工作”。
多家企业加入了这一行列,直指形式主义弊端,要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用简单高效的方式表达观点、传递信息。
弘扬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加班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从何时开始加班怎么变了味?
应对突发情况,或在一些重要节点,单位偶尔需要安排员工加个班。员工个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任务,利用休息时间补上。
类似这样的情况,均属极其正常的现象。加班的员工体现了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带动了单位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利于长远发展。但也有一些单位,有人正常上班时间“摸鱼”混日子,刷视频看短剧,时不时出去溜达下,临近下班时却“干劲十足”,尽显“时不我待”,下班后“案牍劳形”。
此类行为带有表演性质,被称之为“表演式加班”。之所以会有“表演式加班”,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加班者想体现其岗位重要,工作饱和、繁重,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二是加班者想在领导心目中有个好印象,进而谋取升职加薪。
初看,甭管出于什么动机,主动加班行为自然值得肯定,但细究可能还是有些不妥。
上班时间心不在焉、吊儿郎当,下班时间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至少是效率不高。长此以往,工作成效自然会打折扣。更何况,“表演式加班”重过程轻结果,或者根本不对结果负责,这样的加班与单位自然毫无益处。
在一家单位,如果“表演式加班”多了,久而久之,上班时间努力工作的人都不敢按时下班,生怕被领导和同事认为工作不够努力。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工作在疲劳状态之下成效低、易出错,事倍功半。再者,每个个体除了单位员工属性外,还可能是小家庭里的顶梁柱。
善于“表演式加班”不只是体现在假装很努力,核心目标是要得到领导的认可。为达到这个目标,“表演式加班”还会延伸至“表演式工作”,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其表现甚至还会颠覆公众正常认知,破坏公认的价值观。
比如,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流传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等人生格言。
开会汇报时,大部分埋头苦干,按时完成任务,甚至还有些成效显著的人,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觉得都是份内工作,不值一提。总结时,也往往轻描淡写,略略数句,更多的是反思怎么更进一步。
相反,那些上班时间吊儿郎当,善于“表演式工作”的人,可能会把正常工作中的一些小事充分提炼、无限拔高,PPT制作精美,数据、图表一大堆,强调自己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目标,甚至把其他同事合力干成的事全揽到自己身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脸不好、心不跳,表演功夫一流,说假话时还振振有词、中气十足。
华而不实,耻也。如果对类似这样的现象说不,或者至少不鼓励、不倡导。久而久之,情况自然会有好转,逐渐回归本真。
反之,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及时制止,时间一长,选择“表演式工作”者可能会增多。即便有清醒者,也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更严峻的是,这种风气若持续蔓延,或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挤压真才实干者的生存空间,真正有能力者可能因厌倦而离开,留下的往往是擅长表演的“演员”。
任其蔓延,影响将会有多大?干事创业,我们要的是“在状态”,而非“做姿态”。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