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是中国板栗之乡,迁西板栗闻名遐迩!
迁西是中国板栗之乡,迁西板栗闻名遐迩!
一九九六年之前,迁西板栗销售是国家统购统销,老百姓只管生产就行,不用担心销售。那时候迁西板栗很金贵,中国人吃不起,几乎全部都销售到国外,据说主要出口给了日本。一九九六年国家取消了板栗出口许可证制度,把板栗销售推向了市场。之后几年,板栗收购价格由日本板栗协会和中国外贸部门及商业供销等部门协商确定,准确的说是几家协商分利,板栗丰收时价格低一点,板栗歉收时价格高一点,但不管怎样老百姓的板栗基本上能够卖的掉。
二00二年迁西县板栗大丰收,老百姓的板栗眼睁睁的卖不出去。这年九月初,迁西县举办了盛大的中国(迁西)金秋板栗节,商贾云集,宾朋满座,活动非常成功!当时的县委书记李德敏同志先后担任过唐山农校党委书记、唐山市农业局局长、乐亭县县长等职务,对农业工作既熟悉又重视。。为筹办板栗节,改变迁西县城老破小面貌,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打通县城南出口,延长喜峰南路,使迁西县城南部有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迎宾大道,干部群众都非常满意!但是,到了9月下旬,板栗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部分群众出现抱怨情绪,有的说:“修了南出口,板栗难出口”,有的说“搞了板栗节,板栗没人要”!等等。李德敏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记得大概在九月二十七、八号的一天早上,我刚到单位,就有人叫我说“李德敏书记叫你去他办公室”,我当时任迁西县农工委常务副书记、农委主任。到李书记办公室后,李书记对我说:“今年板栗丰收了,但销售遇到了难度,老百姓丰产不丰收,你们要想想办法,集中力量抓一抓板栗销售问题……”。我理解县委的难处,痛快地答应了。但是我知道,农委抓板栗销售,一没经验,二没人才,三没渠道,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回到办公室后,我立即组织农委农工委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做了专题研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讨论的很热烈。对于板栗销售我有过简单的思考,会上我提出了开展“十百千”工程的想法:即进入十个城市,组织一百口锅,带出一千人,组织栗农到全国各大城市搞糖炒板栗。在此之前,迁西板栗销售多以鲜板栗为主,朋友之间送个礼也都是大包小包鲜板栗,糖炒板栗在迁西县城都很少,在其他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大家觉得也只能以糖炒板栗形式推动板栗销售,因此形成了三条意见:一是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印发通知,组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走出去,有亲投亲,有友靠友,到全国各大城市搞糖炒板栗。二是给各乡镇压担子,要求每个乡镇做到“三个一”:对接一个城市,帮扶一个典型,组建一个班子。三是县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进一步把工作落到实处,农委农工委有关领导做了分工,有的起草文件按程序报送;有的负责宣传单的编印,统一宣传口径;有的负责带果皮收纳功能的包装袋的设计印制,免费送给各糖炒板栗店;有的负责糖炒板栗锅具的联系订制,最主要的是搞好糖炒板栗技术的培训……
大概在10月2号左右,我和时任迁西农工委副书记、农委副主任的高宗友同志带队去了广东省番禺市,亲自组织、安排、启动糖炒板栗试验。为啥选在广东番禺?两个理由:一是那里有我的一家亲戚,二是感觉广东有钱。带去炒栗子的人也是我老家的几个弟兄,自家产的栗子,凑了一吨,装到麻袋里,运到火车站,坐火车运到了番禺。我们谁也没有开店经验,在番禺大街转了转就租了一间车库,挂了一个在家准备好的红色横幅,上面写“中国板栗之乡——迁西糖炒板栗”几个大字,接上电,支上锅,就算开张了。也没办任何手续,现在想来估计肯定不行。老家来了5个小伙子,估计都没出过远门儿,到番禺时人都发蔫,脸蛋发红,其中一个年龄较小的弟弟悄悄地告诉我说“想家了”,“啊?”我有点儿错愕!可又一想,掐指算来都离家4天了,也该想家啦!我安慰他们说“这里是大广州,比咱们家大多了,这里还有咱们亲戚,你们几个也有伴儿,过几天就不会想家啦!”哈哈!几个好兄弟!现在想来也真难为你们了……大概5点多钟第一锅栗子出锅了,我告诉他们发发传单,吆喝吆喝,但他们有点不好意思。到7点钟左右,只卖了3、5斤,我说请他们吃晚饭,他们5个人全说吃不下,上火了!我也有点着急,难道真的卖不动?大概到了晚上9点多钟,我未在现场,他们打电话告诉我,卖的非常好!25元一斤,已经卖到第三锅了,5个兄弟都很高兴!他们说炒栗店不远处就是台湾人居住的小区,他(她)们都非常爱吃糖炒板栗,买的量也很大。大概用了五、六天的时间一吨栗子就卖完了,我说再运点栗子你们接着干呗?他们说“不干了,想家了”!迁西人那个时候还没有做买卖的意识,可惜了这个大市场!后来广东市场由一个安徽客商做起来了,做的非常大,非常好!
我们从广州回来后又马不停蹄的去了辽宁,大概在10月中旬左右在锦州大连组织召开了有各乡镇书记或乡镇长参加的现场会议,县委书记李德敏同志驱车千里亲自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到10月底原来0.5元一斤的小板栗涨到了3.5元,以致到后来出现了货源紧张的局面。据统计当年迁西人出去炒栗子的城市达到了二十多个,北京、上海、苏州、太原、沈阳等都有糖炒栗子,迁西板栗滞销的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当年的“十百千”工程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政务活动,但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这次活动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其一,“十百千”工程成为打开国内板栗销售市场的“里程碑”。2002年之前,迁西板栗乃至中国板栗销售主要靠单一国际市场,“十百千”工程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打开中国板栗销售市场的“分水岭”,自此之后板栗销售才真正转变为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同时并行,几年之后,国内市场就远超国际市场,承担了近80%的板栗销售任务。其二,“十百千”工程进一步验证了板栗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持续不断的荒山开发,植树造林,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后,迁西县的板栗树越栽越多,板栗产量越来越大,因此,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板栗的销售越来越担心,九十年代初期就有领导在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板栗出口指标数量有限,板栗发展要适可而止”等等。“十百千”工程的实施就像一块“试金石”,立刻检验出板栗产业发展的远大前景和板栗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后期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好多人见我就说“看来板栗市场还很大,板栗树还可以多多的栽”。其三,“十百千”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板栗产业各链条各功能的完善的发展。2002年之前,我国的板栗销售单纯依赖国际市场,对板栗销售各环节的衔接配套几乎没有研究,如板栗储存技术、板栗运输、板栗包装、糖炒板栗的炒制技术、炒制设备等等均没有成熟经验,“十百千”工程的实施,各单位各乡镇各团体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就为后来打开国内板栗销售市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总之,2002年迁西县委县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十百千”工程,为打开国内板栗销售市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不久,国内各大中小城市到处都有了糖炒板栗,到处都可以见到“迁西板栗”的身影,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了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糖炒板栗品牌。每年秋季板栗落红的时候,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的客商都会来到迁西,来到遵化,来到宽城,来到青龙,将高于几倍十几倍于改革开放前产量的板栗带到全国,带到世界。醇甜的栗香醉倒了世界,也醉倒了千千万万的国人!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遗憾的话,我可以发自肺腑的告诉你:在板栗这个产业托起的千千万万个“老板”里迁西人太少了!在全国板栗销售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大品牌”,有影响力的“大老板”,迁西人就更加少之又少了!这便应该是“中国板栗之乡——迁西”最大的遗憾……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郑重声明:民商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民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904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