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胡德平先生的新著《与时俱进的民营经济》颇有感触。这是胡德平先生近十多年来在《中国民商》杂志刊发的一系列随感性文章的汇集,书名虽然体现了先生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始终关爱和与时俱进的思考,但通读全书50多篇文章,又可以深切感到,先生思考的触角和涉猎的领域绝不是只针对民营经济,而是具有更为宏阔的视野……
近日阅读胡德平先生的新著《与时俱进的民营经济》颇有感触。这是胡德平先生近十多年来在《中国民商》杂志刊发的一系列随感性文章的汇集,书名虽然体现了先生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始终关爱和与时俱进的思考,但通读全书50多篇文章,又可以深切感到,先生思考的触角和涉猎的领域绝不是只针对民营经济,而是具有更为宏阔的视野,集中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本质的探寻,更有民生福祉的关切,通篇展现的是一位老党员、老领导、老学者对这个国家和人民走向美好未来更为深层的思想情怀、执着期待和使命责任。所以,本书值得一读,而且开卷有益。
历史的眼光
德平先生曾经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但更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历史学家。这从全书收录的许多历史性回溯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历史是过往社会发展的客观呈现,但对今人来说就是凝聚其中的智慧结晶和催人奋进的发展力量。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作者在书中就撰文,《一个健康的民族应保持历史的记忆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有无健康的记忆力、有无清晰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作者在书中既谈中国古代的文明史,又讲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史,更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极为生动的改革实践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所以璀璨,正在于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智慧。
作者在《汉兴三诏》三篇文章系统研究了汉文景之治时代皇上颁发的三个诏书的特点,从中深刻揭示了这个时期的汉代兴盛原委的根本所在。强调的是治国者要始终关注民生,要知简惠民,要与民休息,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人民的税负,实施重农、保农、扶农的开明政策,助力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这在皇帝一统天下的封建专制社会是极为难得的。而且治国者一定要知存亡之道,必须整顿吏治,以法治官,以严格的国家规制惩贪除疴。更为重要的治国者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文章以汉朝当时的工商业发展和著名的经济大臣桑弘羊为故事背景,阐释了那个时代能够建立知行合一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之举和成国之要,这在今天我们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推进人才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仍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13年在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个时期我们党对中国革命进行的深邃理论思考、创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累的治国理政的初步经验,对后来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极为重要。作者在书中以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思考,大篇幅地记述了当年延安合作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做法(文章为《市场经济下的合作经济——延安的成功实践及对今天改革的参考意义》),以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合作经济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文章基于当时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前线的大后方,阐释了毛泽东同志着力强调“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时代背景,正确处理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正确看待边区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创造性使用联营公营、民营企业的金融工具,发展延安时期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妥善处理合作经济与边区财政,注重政府、合作社和人民三者利益的结合等。这一系列有益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尽快完成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过渡,到后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和思考》一文中,作者又将历史的眼光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思考今后建设社会主义之路究竟如何起步?如果要走一条新路,那么历史就要求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能够在深刻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创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这条路的最大变化就是要彻底解放思想。”其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就是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指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调动一切经济主体的积极因素,坚决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的制度约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对我们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本质的探寻
应该说,德平先生全过程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最为生动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作者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思考。
全书诸多文章既体现了德平先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厚理论功底,更展示出他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学风、面对现实发展矛盾和问题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始终跟踪关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实践的执着精神,体现了老一代学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时代背景,作者用大量笔墨记述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在此基础之上反映在国民经济运行的种种外在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二者具有必然的逻辑性,也自然留出了改革发展空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
比如,作者在对民商经济的思考中(文章《我对“民商”的认识》一文)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是别的,而是囊括了产权、分配和生产者三者之间关系的人民经济”,这里作者要强调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物权法和商法面前,应该都是完全平等的,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只有生产分工不同,产权都是要得到保护和公平对待的。产权的重要性在他研究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关系时就表现得更为充分。在我国农村改革实践中,农村生产力能够获得极大解放,也在于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得到很好的界定和区分,这样才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中,依然要界定好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产权关系,并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财税制度上能够一视同仁,这样才能高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再比如,对于如何看待民营经济发展,作者从如何“扬弃”而不是“消灭”私有制(文章《鉴别两种社会主义的一块试金石》)的理论追问中,深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关于对私有制的本质认识,从而得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用“扬弃”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过程,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变迁也必须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认识,关键是要采取实践的观点、历史唯物论的观点,需要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生产目的、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工具的充分使用、生产对象的节约集约利用等多方面系统地、全面的认识,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所在。也由此,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才能切实把握好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企业和社会关系,作为民商企业家所应有的社会责任等。
作者还对近些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如何看待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设计、如何科学使用过量外汇额度、认清共享经济发展背后的实质,以及这几年中美贸易摩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经济热点,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出发予以回答,只有从我国国家性质的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我们才能从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中把握发展和改革的本质。
民生的关切
这个本质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我们的经济是人民经济”。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里的“人民经济”绝不是前些时候舆论炒作的那个似是而非、无稽之谈的概念。
作者在书中的多篇文章强调的“我们的经济是人民经济”是价值归旨层面的,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属性的,也是作者深厚的民生情怀的真诚表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历史奇迹,就是得益于这一伟大创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还要不断坚持和发展。
书中作者提出这一个概念,本质上就是强调我们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与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所强调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呼应的。
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要不折不扣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无论是过去几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还是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发展的一切目的就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加人民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我们读这本文集得出的最好结论。
(责任编辑 江珊)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郑重声明:民商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民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904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