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民商网 >> 市场 >> 区域 >> 浏览文章

部省政策“组合拳”激活新型工业化华东样板——解码人工智能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成效

来源:新华网  赵海军 日期:2025/5/27 9:51:05

5月19日至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华东站活动,聚焦上海、江苏等地,深入考察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及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践。张江高新区的大模型创新引领潮流,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实现突破,上海数智体验馆展示未来场景,江苏工业经济展现强劲增长。华东地区凭借政策协同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正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中国典范。

5月19日至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华东站活动,聚焦上海、江苏等地,深入考察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及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践。张江高新区的大模型创新引领潮流,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实现突破,上海数智体验馆展示未来场景,江苏工业经济展现强劲增长。华东地区凭借政策协同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正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中国典范。

部省政策“组合拳”激活新型工业化华东样板——解码人工智能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成效

人工智能:从技术攻坚到产业“深度行”

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工业化“智核”,已在华东地区形成从基础层到应用层的完整生态。根据最新数据,上海已有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显示出该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此外,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4年已突破4500亿元,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与此同时,江苏也有4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崛起,两地在算力规模、行业数据集、大模型应用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在上海数智体验馆,2.3米高的钛虎机器人展现工业搬运能力,书生通用大模型实现多模态交互,博睿康脑机接口系统突破医疗禁区。这些技术已渗透制造业全链条:电子设备企业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工艺设计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企业利用大模型生成排产计划,降低产线排产时间75%。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中,华东地区以超过30%的占比领先,其中江苏省尤为突出,有10个案例入选,展现了该地区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先行者”地位。

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独具特色,不仅发布了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还建设了苏州超算中心等重要的算力基础设施,并累计推出了148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华兴源创、知行科技等企业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揭榜挂帅潜力单位,同元软控等工业软件企业占江苏入选名单60%,形成从算法研发到行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设立的600亿元人工智能基金加速布局,开源社区全球参与者数量第二,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合作中心已经落地。部省协同建设的北京、上海等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推动产业集聚。上海在工业领域推出AEO(经认证的经营者)试点政策,通过免申即享机制大幅减少企业检查流程;江苏1-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工业用电增速3.1%,显示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产业活力。

上海实践:新型工业化的“五个着力”范式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上海以“五个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化标杆。即夯实工业根基,着力推进稳固强劲的新型工业化;紧扣国家战略,着力推进支撑大国竞争的新型工业化;锚定产业基础能力,着力锻造韧性安全的新型工业化;紧扣优化升级,着力推进高效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营造产业生态,着力推进开放共生的新型工业化。

2024年,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达到1.09万亿元,工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3.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1%,高端装备产业增长5.1%。此外,通过降本521.1亿元,工业土地亩均出让地价下降2.6%,实现了“降本增效”与“质量提升”的双赢局面。

在“十四五”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了倍增,占全国的1/4;生物医药产业获批I类新药23个,占全国的1/5;人工智能产业备案了66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企业集聚。此外,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集成电路的产值同比增长了20.8%,AI产业的产值实现了3.2%的增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200亿元,同比增长10%,并获批了24个一类国产创新药,位居全国前列。C919大飞机交付16架,国产豪华游轮商业运营,“千帆星座”72颗卫星组网,30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大国重器彰显“上海智造”实力。

上海推动“AI+制造”行动,1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1个示范场景,机器人密度高达每万人426台,彰显了智能制造的强劲实力;同时,19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数量也稳居全国城市之首,展现了绿色发展的卓越成就。生产性服务业占GDP超45%,工业物流、绿色供应链等工业服务业集群崛起,特斯拉上海工厂刷新“中国速度”,雷克萨斯新能源车落沪成为第二家外商独资整车厂,开放型经济活力十足。

国家高新区:从“技术高地”到“产业集群”

自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设国家高新区以来,178家园区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载体。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2024年国家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占全国比重为14.3%。工业增加值达到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1%,同比名义增长5.8%。此外,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估算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7.1%,显示出国家高新区经济的强劲韧性和持续增长动力。

我国178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50%左右。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片上脑机接口等原创技术不断涌现,中关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20%,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占比达50%,武汉东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样表现出色,规模可观,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形成先发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被誉为国家高新区的“第四极”,在2024年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显著增长,增幅达到10.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4%,该园区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5件,同时集聚了305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0家上市企业,创新实力显著。其“十个一”产业培育机制推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近4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4家企业通过国家大模型备案数居江苏首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介绍,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可以用“四新”来概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优质企业竞争力实现新跃升。工业和信息化部正以“五维强化”推动高新区升级:强化技术策源,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主体,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成果转化,推广“中试+投资+孵化”模式;强化产业培育,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强化管理服务,优化综合评价与政策供给。2024年,国家高新区累计招录14.4万名科研助理,成为稳就业的创新样本。

华东样板:政策“组合拳”的协同逻辑

从人工智能“深度行”到国家高新区“四新”突破,从上海“五个着力”到苏州工业园区“双面绣”,华东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实践呈现三大协同逻辑:

政策协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顶层设计与地方专项政策联动,如上海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配套24个增量政策,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产创融合: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共振,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高新区,大模型技术与工业场景深度耦合;

开放赋能:中新合作、自贸区试点等开放平台,推动外资、技术、人才跨境流动,如苏州工业园区108家世界500强项目与上海外资准入全面放开。

在上海数智体验馆,无介质全息投影勾勒的元宇宙图景、数字孪生构建的未来医院场景,正在华东大地变为现实。随着部省“组合拳”持续发力,新型工业化的华东样板,正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李耀五)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4年09期
期刊试读
2024年09期

郑重声明:民商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民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904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