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靠前发力?就是说要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经济领域,政策的预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缺乏预判能力,就可能造成工作的被动局面,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
“靠前发力”四个字含义颇深。
为什么要强调靠前发力?就是说要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
在经济领域,政策的预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缺乏预判能力,就可能造成工作的被动局面,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
回想2023年之初,也就是疫情转段之后,各方对宏观经济的前景抱有相当的期待。普遍认为会迎来经济层面“报复性反弹”的热烈局面。
然而和想象不同的是 ,尽管2023年GDP比上年增长了5.2%。但分季度来看,却呈现出前高后低:同比增长分别是4.5%,6.3%,4.9%,和5.2%。
直至2024年一季度,尽管5.3%的GDP数字很好看,但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的“经济体感”而言,温度仍然低下。所有人的共同判断都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之所以如此,也在于对“政策靠前发力”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需要注意到,这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落实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度”。
换句话说,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是不能须臾放松的。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负责人就政策“加力”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解释。
所谓“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保持必要支出强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政策组合工具,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的另一面也需要发挥亿万市场主体的自身能动性。
因为市场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才有动力。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就要稳住各类市场主体,把政策利好释放到这些市场主体身上。特别是,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比如,要实施新的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促进资金更畅通地直达中小企业。在惠企方面,应当制定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在已有政策基础上,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营造出“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健康生态。
最后要说的是,政策靠前发力,更要保持持续的战略定力。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能变。一定要防止低水平重复、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切莫在“大水漫灌”的氛围中失去判断,让本应顺势完成的结构化改革功亏一篑。
来源:中国民商-民商网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郑重声明:民商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民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904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