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行动启发下,我们对海洋文化的认知方法正在面临一次重要的跨越:突破传统陆地农业的框架,将人类与海洋互动产生的智慧结晶系统纳入遗产保护视野。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行动启发下,我们对海洋文化的认知方法正在面临一次重要的跨越:突破传统陆地农业的框架,将人类与海洋互动产生的智慧结晶系统纳入遗产保护视野。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遗产类型,我们将“海洋农业遗产”界定为:在多年平均大潮最高水位线附近,存续超过百年的涉海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技术知识体系,涵盖科技创新、地方社会制度、生活形态及民俗文化等内容。
与陆地农业遗产不同,海洋农业遗产的核心特征在于海岸带的时空连续变迁。譬如,受河流输入泥沙影响,我国东部海岸线整体东进,催生了海洋农业生产空间随海岸线同步拓展的动态格局。这种独特的海陆互动机制,使海洋农业遗产具有地理空间与历史时序相统一的延续性特征。
传统海洋渔业史侧重于梳理人类在海洋水域的捕捞和养殖历程,较少关注海岸岸线之上的涉渔设施和滩涂养殖。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框架下,海洋渔业遗产涉及捕捞、养殖以及岸线涉渔遗产。而“海洋农业遗产”则将海洋渔业遗产、海洋滩涂遗产都含括为一体。按照生产类型划分,“海洋农业遗产”可分为海洋捕捞遗产、海洋养殖遗产和滩涂农业遗产三大类。
以我国古代海洋养殖史为例,历史上形成的许多生态适应性技术措施以及海洋渔业的季节性禁渔制度等,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辨析“海洋农业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记忆,更在于拓展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可为构建“人与自然海洋生命共同体”提供传统智慧的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郑重声明:民商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民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904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