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个景区以及文旅企业正在加速转型,布局和深耕智慧文旅新赛道。专家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将是AI重塑文旅产业格局的关键窗口期。
出行前,用DeepSeek做旅游攻略,实现AI个性化行程定制服务;在景区,轻轻扫码即可拥有全天候、一对一的贴身导游;在博物馆,能见识到AI构筑的海底世界,与鲸“共舞”……
随着应用场景加速落地,AI与文旅不断擦出新火花。
记者了解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个景区以及文旅企业正在加速转型,布局和深耕智慧文旅新赛道。专家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将是AI重塑文旅产业格局的关键窗口期。
AI定制旅行蔚然成风
当前,AI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出游“伴侣”。输入旅行时间、预算、兴趣爱好以及一些特殊要求,短短几分钟,一份由AI生成的详细旅行计划便摆在面前……今年“五一”假期,上海市民刘女士尝试通过AI个性化行程定制服务,完成了期盼已久的云南之旅。
“以前每次旅游前,都要去各个平台查阅大量攻略,筛选心仪景点,还要不停查询各种机票和酒店信息,太费神!”刘女士告诉记者,这次旅行,AI帮她解决了做攻略的大难题,还订到了性价比高的机票和酒店,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让她真正享受到了旅行的乐趣。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使用AI进行个性化行程定制。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与“用DeepSeek做旅游攻略”“AI定制旅行”等话题相关的笔记已达到数十万篇。
不少旅游平台企业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趋势,并纷纷布局。
今年4月,途牛旅游网自主研发的“AI助手小牛”旅游应用Agent正式上线,“AI助手小牛”结合旅行垂直应用场景与开源大模型,为用户提供机票、酒店、火车票等产品的智能搜索、自动比价、个性推荐、打包预订等一站式服务。以机票预订需求为例,从用户提出需求,到“AI助手小牛”完成搜索、比较、智能推荐,整个过程只需10秒。
同月,飞猪推出AI产品“问一问”。产品包含行程助手、路线定制师、智慧交通顾问、酒店顾问、攻略达人、本地人导游、预算管理师、服务保障专员等多个专业助手。“问一问”支持多模态输入,用户既可用文字交互,也可用语音甚至以方言沟通;为用户生成的也不只是一段枯燥的文字,而是集合了图片、商品卡片和景点链接的旅行方案。
飞猪“问一问”产品负责人刘洪敏透露,接下来“问一问”还会持续迭代升级,目前已有多项新功能在开发中。“我们的AI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这一领域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业内看来,旅行消费需求往往高度个性化,机票、酒店、门票、用车、本地游玩等各种服务相互组合,叠加抵离时刻、接驳、餐饮等条件,用户面临高昂的决策成本。在标准化的大众旅行产品之外,个性化的旅行定制服务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价格昂贵。如今,在AI的加持下,大规模、批量化的定制游有望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服务。
行业智能化转型提速
从个性化行程定制到虚拟景区向导,从AR实景导航到沉浸式体验……随着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AI正在给文旅行业创新注入更多活力。
在西安市大唐不夜城,AI虚拟人“唐小宝”能与游客社交互动,为其提供旅行服务;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的“寻境敦煌”数字展厅,游客可以佩戴VR眼镜,沉浸式走入莫高窟特窟第285窟,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探索洞窟细节;在陕西省图书馆高新分馆,人们可以与艺术大师共同作画,在屏幕前自主绘画的图案,几秒之后便能生成莫奈同款笔触色彩绘制的佳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AI+垂直行业应用成熟度矩阵分析中,文旅产业AI贡献度位居服务业前列,AI应用的时空维度不断拓展,从文化基因解码到智能内容生产,都产出了颠覆传统文旅生态场景的“爆款”产品,打破游客的常规体验,刺激产生新的经济消费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近期,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多个景区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在智能交互、场景服务、伴游体验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与此同时,中旅国际、中青旅、岭南控股等多个旅游企业也将AI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虚拟导游等领域,推动文旅产业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升级。
不久前,联想集团与新华联文旅、寒舍文旅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发布国内首个文旅行业智能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文旅行业智能体可与交通、安防等多个领域智能体协同响应,同时,依托联想全栈混合AI解决方案及服务,实现政府监管、企业运营与游客体验的全链条赋能,成为一站式智慧文旅第一入口。
“当前文旅产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突破技术叠加的初级阶段,正在催生新型服务生态系统的重构。在需求端,AI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正在重塑游客决策模式;供给端的变革则更为深层,AI正在重构文旅产业的价值链结构。”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深度融合仍存瓶颈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到2027年,智慧旅游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智慧旅游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智慧旅游营销成效更加明显,智慧旅游优质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智慧旅游服务和体验更加便利舒适。
“‘AI+文旅’前景广阔,既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提升旅游体验,也能助力文旅企业优化管理、精准营销,提高运营效率,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朱克力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将是AI重塑文旅产业格局的关键窗口期。那些能率先完成组织能力基因改造、将AI技术沉淀为新型服务能力的企业,有望获得定义行业新标准的先发优势。
不过受访专家也表示,目前AI与文旅深度融合仍存在一些关键瓶颈。
“首先是数据孤岛问题,景区、交通、酒店等环节的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完整的游客行为图谱;其次是技术适配成本过高,中小文旅企业缺乏定制化开发能力,通用型解决方案往往水土不服;另外,既懂旅游运营规律又掌握AI技术特性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严重稀缺。这些问题叠加导致很多AI应用停留在演示阶段,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朱克力说。
对于文旅企业的布局,朱克力建议把握三个核心原则:一是技术渗透需与场景痛点深度咬合,避免为智能化而智能化;二是数据应用要建立动态治理机制,在游客隐私保护与商业价值挖掘间找到平衡点;三是生态构建要突破企业边界,通过与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分摊技术研发风险。
“文旅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AI应用场景,避免盲目跟风。此外,还要关注用户体验,将AI技术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智慧文旅品牌。”洪勇说。
专家普遍认为,对于“AI+文旅”这场变革的终极检验标准,不在于技术应用的炫酷程度,而在于是否真正创造了不可替代的游客价值,是否激活了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当AI赋能下的旅游体验能让游客在数字交互中触摸到文化的真实脉搏,这样的融合才算是真正抵达了产业升级的本质。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郑重声明:民商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民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904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