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商图文 >>宏观解读 >>专题文章 >> 人为什么而活
详细内容

人为什么而活

时间:2023-10-18     作者:徐景安【转载】   来自:《中国民商》2023年09期


北大徐凯文教授说:北大新生40%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可以说,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吃饭、睡觉、上班、下班,或者上学、放学,经历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恋爱、结婚、生子,最后度过一生。不管你做过什么,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人就是这么一天天活着,很少有人会对“为什么而活”这样的问题感兴趣。


然而,正是这个问题,决定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性质,时代的变迁。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历史。

 


中国古人活着为他人,追求的是情感,可称之为“情感人”。中国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而活。孔子说:“仁以为己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事事处处要为他人着想。爱他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根本。其次应该爱自己的亲人,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由此推及他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爱父母,爱亲人,推及爱天下人,由爱天下人推及爱天下万物。孔子把“仁”作为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价值目标。


儒家进一步把“仁”具体化为“义”,即服从他人。爱父母,就应该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这就是“孝顺”,不服从父母就是不孝、不仁、不义。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纲要是儿子要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臣民服从皇帝,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儒家承认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物的欲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强调“义然后取”,按照等级名份获取应有的利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按照儒家的要求,一个人克制自我、节制欲望、友爱他人、服从名份,其人生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人有了道德情操,才能建功立业,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建立了功业,就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给家族丢脸,为父母增光,村里乡外有个好的名声,是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意义所在。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社会成员都依附于家庭和宗族,家庭一般都是数代同堂,共同占有土地共同耕种,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休戚相关。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就成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也就成为人生的价值标准。家庭本位扩展到社会和国家,社会和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父子关系延伸到君臣关系。中国人以情感为重,为他人而活,服从等级名份,无疑有利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然而,严重地压抑了自我、压抑了个性,不利于政治民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不过,重情感、为他人,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中,给了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精神的支持、生活的勇气、坚韧的意志。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勤奋,是世界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中国人生活的原动力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即为父母、为妻子、为儿女、为兄妹……中国人能够在几乎难以生存的情况下活下来,靠的就是“为他人而活”的精神动力。长期以来,中国人活得苦、活得累,但自感活得充实。

 


中世纪西方人活着为上帝,追求的是信仰,可称之为“宗教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告诫人们,人的肉体、感官、情欲是罪恶之源,人肉欲受胎带有原罪,只有顺从上帝的意志,弃绝自己的欲望,才能赎掉自己的罪恶,拯救自己的灵魂。基督教神学认为,世俗对财富、地位的追求,不可能终极,人永远处于贪求之中,因为没有一种世俗的满足能给人带来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对于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和在永恒的向往之中,这就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一切,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唯有上帝能给人带来终极的幸福,这就是天堂的幸福。


奥古斯丁说:“想在现世、在他们自身、寻到他们的福祉”是“出奇地浅薄”。人唯有爱上帝,才能获得永恒。人也只有爱上帝,才能从贪得无厌的自私自利的自爱中解救出来。为此,人要行善,要有德性,要爱他人。世间充满罪恶,人生伴随痛苦,人需要一种精神动力来支撑,宗教信仰满足了这种需求,给现实追求中感到压抑、苦闷、空虚的人们以心灵的抚慰、灵魂的寄托和精神的向往。但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蔑视、对思想的禁锢、对科学的摧残、对社会的专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活着为理想,追求的是政治,可称之为“政治人”。突出政治,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原则。什么事情只要冠以“政治任务”就变成头等重要了。搞好生产、维持秩序、打扫卫生、迎接外宾都曾以“政治任务”下达。人要有“政治头脑”,要做“政治思想”工作,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当时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私利可追求,工资靠单位发,住房靠单位分。中国人所受的主要教育就是听党话、跟党走,最重要的生活原则就是靠拢组织。中国人生活在理想之中,少年的理想是加入少先队,青年的理想是参加共青团,成人的理想是成为共产党员。全国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反对修正主义。阶级斗争为纲,革命事业第一。背起背包,告别父母,知青上山下乡。卷起铺盖,别离妻儿,干部下“五七干校”。祖国山河一片红,全国就是大军营。没有抱怨、没有不满,指挥到哪里就到哪里,号召做什么就做什么。

 


现代人活着为自己,追求的是金钱,可称之为“经济人”。人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上帝活。以人为主体,以个人为本位,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自由,争取个人权利,获得个人快乐,成为主导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圣祖亚当·斯密将人称为“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经济人”的行为准则,这将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由“看不见的手”指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它将使“经济人”的理性得到充分的实现。亚当·斯密从经济学的视野出发,为现代人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每个人都理性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个世界就是最美好的。金钱和财富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价值目标。在“经济人”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现代人为自己而活的人生观,追求金钱的价值观,创造了政治民主、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现代文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关于私利与公益一致的论断,就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物质财富而言,显现了智慧的光芒。但是,“经济人”,将追求财富最大化作为人、社会、国家、世界的目标,这是人不认识自己的结果。


人首先是“生物人”,人离不开自然,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以利益为原则,必然置自然以不顾,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有专家指出:全世界核电站留下核废料,自然衰竭要20万年,现在根本找不到方法处理,人类面临灭种的危机。日本的核废水倾入大海,仅此就威胁世界的安全。财富的占有是建立在地球资源的消耗之上的,全世界都要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20个地球。


人还是“社会人”,人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人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人与人之间,不仅是利益关系,还有超越利益的精神与情感。人与人的关系,仅以利益为原则,必然置他人以不顾,造成道德败坏、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受到障碍,破坏人类的情感。人过于追求物欲滿足、感官刺激,变得越来越低俗,丧失了对人生意义的精神追求。


现在由美国挑起全世界的大分裂、大博杀,表明现代文明已从顶峰跌落,到了人类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走向人民幸福为目标的新时代。二十大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是要创造人类的新文明,实现从“经济人”向“幸福人”的转化。中国人从“政治人”转变为“经济人”,是一个大进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中国人刚刚做了41年的“经济人”,现在又面临重新做人的问题,是太难为了我们中国人。但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警告人类“经济人”的不可持续。中国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也向中国“经济人”警示,应迷途知返。我们要识大局、顺大势,“经济人”与自然相悖、与他人相悖、与自我相悖,不应是中国人的榜样和楷模,中国人应早觉醒、早转向、早进化,向“幸福人”转变。


人为自己而活,就行为的出发点来说,“幸福人”与“经济人”是一致的。人是从生物进化而来的,所有生物的代谢功能都是由生命密码性质的基因控制的。基因通过不断复制、再生、遗传的活动实现自己的续存,因而基因都是“自私”的。“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自私”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正常状态的需要。来自生物体的人不可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自己的某种需要。因此,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千真万确的。西方的人文主义、西方的工业文明、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都是顺应了这一自然规律,因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明。为他人而活的“情感人”,为上帝而活的“宗教人”,为理想而活的“政治人”,都不如 “经济人”为自己而活所具有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这已为人类的实践所证明。“幸福人”依顺人的本性,承认人为自己而活,但人怎么活法,以什么为追求,则区别于“经济人”。


“经济人”把追求利益、追求金钱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把金钱当作人生幸福的全部,理性的“经济人”就变成疯狂的“经济人”,为自己而活就变成为金钱而活。“经济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灵魂、情感、健康,摧残自我,恶化了与自我的关系;“经济人”把金钱为目的,把他人作手段,不讲诚信、廉耻,不顾良心、道德、法律,丢弃友谊、爱情甚至亲情,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经济人”盲目追利的生产方式,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了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人”就成了不可持续的人类。


“幸福人”懂得自己要活得好、活得愉快、活得充实,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人仅仅拥有财富和金钱是不够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自我、和谐的社会、和谐的自然才能续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的理解是“不仅关心人本性各个方面的平衡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要重组人与自然的和谐”。基因的特性,一是“自私”,二是合作。人体的基因有数百万个,它们必须彼此相互合作,才能使人健康、长寿,并成功地繁殖后代,从而实现续存,基因遗传至下一代,最终达到基因“自私”的目的。大量自私的基因合作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物个体,这就是生物生存、繁衍、进化的奥秘。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每一个自私的个人,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同时需要人与人的合作,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合作,求得人类的持续协调发展,从而又为个人生命的续存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基因的自私和合作是无意识的,是生存竞争的产物,因为基因如果不自私、不合作,它所控制的生物体就会被淘汰,基因也就死亡。人是有意识的生物体,然而并不比无意识的基因聪明,人知道自私,但缺乏合作的诚意。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面临不持续的危险。人类续存提出了要求,人懂得为自己活是不够的,人把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是不行的,人要追求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和谐。“幸福人”是人类生存竞争的自觉结果,是基因仿真的人类学。

 


2009年我在起草《21世纪幸福宣言》指出:


幸福的来源是:


物质幸福。食常饱而求美,衣常暖而求丽,居常安而求乐,是人的正当欲求。资源的有限与稀缺,决定了物质分配的主要途径是交换。敬业诚信是取财之道,弄虚造假必害人害己。竞争与算计是物质交换的必然,疲惫与挫折是物质交换的代价。物质带来的幸福是短暂的,过度的物质追求是有害的。将物质幸福当作人的唯一幸福,是认知的误区,是不幸的根源。


情感幸福。人和人真挚的情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亲情、友情、爱情,信任、真诚、宽容,会给人带来幸福。情感的幸福不会破坏环境、不用消耗资源。不要忽视、舍弃情感的幸福,去争夺物质的幸福。一颗柔软的心、一个纯净的笑、一个尊敬的礼、一个亲切的问,都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人最需要的还是人。


精神幸福。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实现永恒是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生命存在能给他人带来幸福,就是实现了生命的延续,就是永恒。思想家的智慧、科学家的发现、艺术家的作品、企业家的成就、劳动者的服务都可以实现永恒。权、财、名,只有用来造福大众才具有永恒的意义。精神的伟大、崇高、无限可满足人世的追求、实现人生的意义、填补人间的不平。


幸福的途径是:


爱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身心要健康:心态平和,睡眠充足,营养均衡,运动适度。活得有意义:人不仅以满足自我为目的,还以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为追求。自我要升华:从本能的爱自己——利己而不惜损害他人;提升为理性的爱自己——利已而不损害他人;再提升为感悟的爱自己——利己也利他。社会要承认爱自己,保障爱自己,引导爱自己。


爱他人。珍惜他人的生命,爱他人与被他人爱是幸福的源泉。要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从孝敬父母做起。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从亲近周围做起,关爱配偶、孩子、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邻里、顾客。人要有怜悯心与同情心,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起,博爱他人。


爱大家。珍惜人类的生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遵守公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保护环境,每天做一件有利于环境的事。节约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粒粮。爱集体、爱国家、爱地球。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提炼,是完整的人性追求。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不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像机器人的软件,植入了每个人的大脑,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情感人”“宗教人”“政治人”“经济人”,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时代造就的。而一个新时代的诞生,都是智者提出、政权推广、民众接受,需要逐步演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经济人”怎么转化为“幸福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探索试验的。比如创建幸福城市、幸福企业、幸福社区、幸福学校、幸福养老等。我曾在一个企业里做幸福人格培训。


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先天遗传、生长环境、社会影响、学习认知综合因素形成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这就是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人格也具有可塑性,人格毕竟是受观念调控的,因而是可以改善、提升的。认知观念改变,即“自我认知”,从而改变行为,长期行为的坚持,即“自我体验”,就会养成习惯,习惯就会影响性格,从而改变人格,这就是“自我养成”。


幸福人格的培训就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先知道怎么才幸福,然后试着去做,感受到愉悦,这就是“自我体验”。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就会影响性格,成为幸福人格,这就是“自我养成”。


我的创造有几点:


第一,我将幸福人格量化,分为(一)爱自己:身体健康、心态平和、人生定位,19项行为。(二)爱他人:亲爱家人、亲近周围、博爱他人,20项行为。(三)爱工作:工作目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工作技术、工作关系,20项行为。(四)爱社会:社会秩序、社会公益、社会责任、社会正义,10项行为。(五)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8项行为。它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可能像机器人那样,植入幸福人格的软件,而是分解成77项行为,从量变到质变。


第二,按照《幸福人格自评表》由每一位员工对照量表自己打分。它的意义,是通过反省才能认识自己。


第三,以10人左右为互助互爱小组,每个月开一次小组会,就一个专题,大家交流,自己讲缺点,他人讲优点。它的意义,是通过自我批评、他人表扬,达到鞭策、鼓励的目的。

第四,五个月讨论五爱结束后,每个人提出整改计划,开小组会交流。它的意义,是将认知的提升落实到行为的改善上。


第五,又一轮五爱的讨论,交流哪些行为得到了改善。它的意义,是通过交流督促每个人行为的改变。


第六,最后每个人写出总结,认知上有哪些提升,行为上有哪些改善,表现在幸福人格指数上有多少提高,最后评幸福人格优秀奖、幸福人格进步奖。


最后,从个人到全体,通过幸福人格指数量表,长处与短板,进步与差距,一目了然。公司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弥补共同的短板。个人也清楚自己改进的方向。大家共同的收获是幸福主要来自自己的努力,幸福需要爱自己,人最需要的是人,严格要求反省自己,从平凡的工作中寻求快乐。


作者系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 李秀江)


技术支持: 联子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