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八月,无论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决策层都推出了“史诗级”的利好政策。 不过,这些密集发出的“金牌”,并没有在市场层面得到相应的积极反馈。 必须承认,政策和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此外,更有人通过技术层面的分析解释了政策为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股市的利好被量化交易和恶意做空的市场势力“对冲”和淡化了等。 技术层面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恐怕也在技术之外。再以房地产市场为例。虽然从国家最高决策层面,也就是政治局会议有了一个重要的判断,认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这个明确的信号在某些部门和地区的层层传递中也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以至于在呵护市场信心的关键时刻,还有媒体拿起以前的提法,在公众心中形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模糊。 这样做的结果,是政策效果层层减效,政策威力大打折扣。其实,在当下房地产市场而言,人们有着很深刻的基本共识:总量供过于求,结构出现失衡。 在这个背景之下,即便是祭出所谓的大招,也很难让市场重新出现以往泡沫和过热的情形。能稳住就是最好的情况,也是最大的政治。 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还不能给市场起一个坚决的信号,必然会引发各种不必要的猜测,进而连最基本的目标都受到影响。 换言之,在一个比较脆弱的市场环境中。政策的方向和权威性是必须的。否则引发的负面效果会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再说回股市。从降低印花税,降低各种其他费率,再到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严格限制违规减持,放缓IPO节奏等,这些旨在活跃资本市场的各种利好政策,却抵不住某些人或公司一两次对市场的严重挑衅行为。包括在减持新规出台第二天就顶风作案;更令人不解的是,某些公司的变相减持居然被监管部门默认。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对政策的权威性和执法的严肃性构成了很大的消解作用,进而直接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在经济政策层面也是一样。需要一以贯之的态度,在政策的落实传导中,如果出现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出手,确保政策信号及时全面准确地抵达基层。否则,个别层面的错误认识就可能持续走偏和放大,最终贻误时机,造成巨大的纠错成本。在弱市格局下,市场信心的培育是非常困难的。信心确实比黄金更重要,得之不易。 其实,不惟股市和房地产,放眼经济政策,都讲究的是尽量通过明确的态度来调整和引导预期。通过预期的引导来调整人们的决策选择方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